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中文字幕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最近中文字幕乱码在线第十页

?
歡迎光臨安邦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更優(yōu)質的電伴熱帶廠家
行業(yè)標準主筆單位,專注電伴熱、電地暖系統(tǒng)20年
安邦電氣電話
聯系我們
安邦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4006-888-749
手機:15055000001
郵箱:15055000001@163.com
地址 :安徽省天長市天冶北路288號
聯系人:林總監(jiān)
您的位置: 主頁 > 關于安邦 > 安邦集團文化
安邦集團文化
《二十四孝》文化

《二十四孝》文化

優(yōu)質的《二十四孝》文化廠家,安邦股份從事電熱產品的研發(fā)生產已經20載,項目經驗豐富,產品型號齊全,資質支持全面。如果您有任何《二十四孝》文化相關的問題,歡迎及時聯系我們我們。

產品系列:集膚伴熱系統(tǒng)、電伴熱系統(tǒng)、電加熱器、電地暖系統(tǒng)、集儀器儀表、電線電纜、高低壓配電柜(箱)、電纜橋架、閥門管件等等設計、制造、銷售服務。

《二十四孝》文化(圖1)

棄官尋母

《二十四孝》文化(圖2)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返還。后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余矣。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
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譯文】
       北宋朱壽昌(公元1010~1080),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與家人訣別,發(fā)誓不見到母親永不返回,終于在陜西同州遇到生母,母子歡聚,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譯詩】

七歲就和生身母親分別,五十年的分離不得相見。
終于有一天找到了母親,喜悅的氣氛感動了上天。

【評語】

       這個故事中的兒子幼年離母,母親對于他來說只有生身之情,卻無養(yǎng)育之恩,然而血緣之親即使遠隔時空,也依然割舍不斷。世事無常,即使沒有天災人禍,也會發(fā)生骨肉離散的人倫悲劇,只有抱定堅決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有"皇天不負有心人"的團聚和圓滿。所謂"人之父母,不必皆賢;人子所遇,有幸不幸",父母對于子女,出于各種緣由,不一定能盡到父母之職,子女卻不能單純以自己從父母那里所得多少來決定如何對待父母,"孝"之一字,本就應該是不摻雜任何功利算計的。


 

孝感動天

《二十四孝》文化(圖3)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耕田象,紛紛耕草禽。
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譯文】
       虞舜,是瞽瞍的兒子。為人極為孝順。父親愚鈍蠻橫,后母愚蠢頑固,異母弟弟傲慢無禮。虞舜在歷山耕作,有大象為他耕作,百鳥為他鋤草。這是他的孝心感動出來的結果。堯帝聽說了虞舜的故事后,派來許多男丁幫他,并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較后還把天下給了虞舜。

【譯詩】

成隊的大象來助舜耕田,紛飛的百鳥來助舜鋤草。
繼承堯帝虞舜登上帝位,虞舜的孝心感動了上天。

【評語】
       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是舜的父親、繼母、異母弟弟曾多次想害死他,整個家庭都以他為敵,《孟子·萬章上》記載孟子與弟子萬章的對話,就曾提到舜因為受到這些不公對待而到田里對天號泣,在孟子看來,這是“怨慕”,即舜既抱怨著父母,又眷念著父母。可見“孝”并不是一味的愚孝。舜較難得的是,他并沒有因為遭到錯待而與父母斷絕往來或僅僅停止在盡到為人子女的基本責任之上,而是一直努力改善與父母的關系,并始終保持對于父母的感情。

 

親嘗湯藥

《二十四孝》文化(圖4)

       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yǎng)無怠。母親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
漢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譯文】
       西漢時期的漢文帝,名叫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早期被封為代王。他的生母是薄太后,漢文帝奉養(yǎng)母親從不輕慢。薄太后曾生病三年,這期間漢文帝惦念母親常常睡不著,即使睡了也不脫衣服,煎了湯藥不親口嘗過就不奉上。漢文帝的仁孝天下聞名。

【譯詩】

漢文帝仁孝之心天下都聞名,他的高大形象已超過百代君王。
這位漢朝皇帝侍奉賢良母親,為母親煎了湯藥必先親口嘗嘗。

【評語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平時的孝順很多人做起來并不困難,而一旦父母生病,時間一久,尋醫(yī)問藥、伺候收拾等各種煩心事就考驗起子女的孝心了。孝順的子女絕不會將生病的父母視為負擔,只會更用心地為父母減少痛苦,祈愿父母早日恢復健康。當今社會分工細化,為父母治病養(yǎng)老都可以交給專門的機構和專業(yè)人員,這也確實為子女減少了麻煩,而且在很多方面也能做得更好,但是子女親自照顧所體現出來的親情和溫暖仍然是無法替代的。

 

嚙指痛心

《二十四孝》文化(圖5)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strong>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譯文】
       春秋時期的曾參,字子輿,侍奉母親十分孝順。他曾經有一次入山打柴,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看看兒子還不回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他忽然覺得心口疼痛,便背起柴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希望令你知曉。"

【譯詩】

母親的手指剛剛咬了一下,兒子曾參就感覺心痛難忍。
背著木柴迅速地返回家中,骨肉連心的感情深到極點。

【評語】

       古人認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至親之間由于感情極深厚,所以精氣神可以想通感應。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夸大,但所謂“血濃于水”,父母與子女之間“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現象并不罕見。俗話說"母子連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經??吹?,子女的舉止情緒即使外人看不出來,但往往也會牽動著父母的心。而反過來,能細致入微地體察父母的需求和想法的子女,又有多少呢?

 

百里負米

《二十四孝》文化(圖6)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譯文】
       春秋時期的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貧困,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到楚地做了大官,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褥毯上,鐘鳴鼎食,他感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背米,已經不能夠再得了啊。"

【譯詩】

子路早年背米供奉雙親,甘愿不辭艱辛跋涉百里之遙。
身居高官時雙親已過世,還常常想起雙親養(yǎng)育的艱辛。

【評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兒女有能力想要盡孝時父母卻已離世,那么這種遺憾就永遠都無法彌補了,所以哪怕物質條件不足,在父母在世時也應該盡到自己的孝道,并不是說非得給父母吃好穿好才算是孝,而是要看內在的孝心是否真切。不僅如此,在父母逝世后仍然保持著孺慕懷念之心,這樣的孝才稱得上是孔子稱贊子路時說的“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蘆衣順母

《二十四孝》文化(圖7)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纼。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
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譯文】

       春秋時期的閔損,字子騫,早年喪母。父親娶了后母,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的棉衣絮都是棉花;后母嫌棄閔損,棉衣里填充的是蘆花。父親讓閔損趕車,閔損因為衣服不暖,感到寒冷,凍得拿不住韁繩,牽不住牲口。父親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之后,就想將后母趕出去。閔損說:"有后母在,只是我這一個兒子挨冷,后母走了,三個兒子就都受凍了。"后母聽到這番話以后,悔恨自己過去偏心,變得善良賢惠了。

【譯詩】

閔氏賢良的好二郎閔損,閔損從來沒怨恨過后娘。
家里有了賢惠的母親在,三個兒子都避免了寒冷。

【評語】
       《尚書·康誥》中認為“不孝不友”是首惡大罪,不孝順父母和不友愛兄弟同為不可寬恕的事情,實際上,孝順不是單指對于自己的生身父母而言,友愛也不是僅僅指向自己的同胞手足?,F代社會中,家庭的結構組成包括了非血緣關系成員的情況越來越常見,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繼子女之間往往矛盾頻發(fā),而古人早已以其智慧為我們提供了處理這些關系的范本。

 

鹿乳奉親

《二十四孝》文化(圖8)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乃免。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譯文】

       春秋時期的剡子,天性非常孝順老人。父母年紀大了,雙眼都患有疾病,他們想喝鹿乳。剡子就穿上鹿皮縫制的衣裳,進入參禪混在群鹿之中,取鹿乳以供父母飲用。一次取乳時,獵人誤以為他是鹿,想要射殺他。剡子趕緊現身大聲地說明情況,這才避免了被誤殺。

【譯詩】

雙親年老需飲鹿乳,剡子身披褐色鹿衣。
如不是高聲地喊話,就要在山中中箭了。

【評語】

       《禮記·祭祀》中曾子說道:“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痹谠涌磥恚芊铕B(yǎng)父母,能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只是較基本的孝道。不過即使只就物質生活而言,這“奉養(yǎng)”二字做起來也并非容易,由于個人條件不同,總會有或粗茶淡飯或山珍海味的區(qū)別。但不論怎么樣,總要盡自己之所能,千方百計滿足父母生活所需,方能不愧于心。

 

 戲彩娛親

《二十四孝》文化(圖9)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
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闈。

【譯文】

       春秋時期的老萊子極其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如小孩般在父母身旁戲耍。有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以逗得二老開心。

【譯詩】

邊跳邊舞學著小孩戲耍,恰似春風吹起彩衣飄蕩。
逗得二老開心哈哈大笑,歡快的氣氛充滿了庭堂。

【評語】

       儒家經典《禮記·坊記》中說“父母在,不稱老”,父母仍在世,自己就不稱老,推論而言,就是在父母面前不要聲稱自己已經老了。無論自己年紀多大,在父母面前都保持孺子之心,想方設法不讓父母察覺到歲月已逝、遲暮已至,這是細心照顧到父母心里感受的表現,這樣的“孝”就相當深入了。當然,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就會向魯迅所批評的那樣,“肉麻當有趣”,反倒過猶不及了。

 

賣身葬父

《二十四孝》文化(圖10)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
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譯文】

       漢代的董永家境貧寒。父親亡故后,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以安葬父親。他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請求嫁給他為妻。兩人一起來到主人家,主人令他們織出三百匹細絹,才能放他們回家。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返家途中,行至槐蔭他們相遇的地方,女子就向董永告別離開了。

【譯詩】

董永為了葬父賣身當了雇工,上工路上遇見了美麗的仙女。
仙女結發(fā)后織絹償還了債務,因其董永的孝心感動了上天。

【評語】
       傳統(tǒng)文化講究“入土為安”,即使貧無所養(yǎng),喪事也不愿意潦草完事,其流弊就是“薄養(yǎng)厚葬”,父母在世時不好好奉養(yǎng),死后喪事卻務必風光體面。在處理身后事的問題上,其實儒家講求的是合乎禮制,體現對先人的尊重即可。單就這個故事本身而言,主人公應該是不僅在父親生前極盡孝養(yǎng),更是在父親死后也盡力安葬,對于“孝”而言,確實是做到了有始有終。在所有的《二十四孝》故事中,這個故事流傳較廣、影響較大,除了其本身符合“好人又好報”的大眾心理之外,大概也和情節(jié)中娶了仙女為妻的浪漫色彩有關。

 

刻木事親

《二十四孝》文化(圖11)

       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yǎng),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
寄嚴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譯文】

       漢代的丁蘭,幼年父母雙亡,未能待養(yǎng),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侍奉木像就像是侍奉活人一樣。時間一長,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有一天開玩笑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木像見了木蘭,眼中垂淚。丁蘭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譯詩】

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來孝敬,形體和容貌與父母在世時一樣。
丁蘭以此來寄言各位子侄后輩,每個都要好好敬孝自己的父母。

【評語】

       因為妻子怠慢一座沒有生命的木像就將其休棄,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重死物而輕活人”的愚行。但是深入故事的深層,卻可以發(fā)現木像是一種象征物,它代表的是對父母至高無上的尊重,哪怕父母已經去世,這種尊重也不并不隨之消失。主人公對這種尊重的執(zhí)守,已經到了其他家庭關系都要在其面前讓路的程度,對于這種虛擬對應著的婆媳沖突,在古代人看來,其心不敬,其行也就不可饒恕,因此主人公的處理方式在故事情境中也并無妥。當然,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能有更多得靈活性來處理好類似的問題。

 

 行傭供

《二十四孝》文化(圖12)

       后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傭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
哀求俱得免,傭力以供親。

【譯文】

       東漢的江革,少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戰(zhàn)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劫掠他,江革哭告自己尚有老母,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后來,他遷居下邳,自己貧窮赤腳,做雇工供養(yǎng)母親。而母親所需他全部供奉甚豐。

【譯詩】

江革背著母親在困途中逃難,在逃難中強盜數次來阻攔搶劫。
他苦苦哀求每次都免于劫殺,路上江革邊做傭工邊奉養(yǎng)母親。

【評語】

       在顛沛流離的逃難當中,身負老母無疑增加了負累和危險,然而以其孝行反而能救其于賊手之中,正如《管子·戒》所說的“孝悌者,仁之祖也”, “賊不忍殺”是“仁”的一種表現,而促使其行仁的正是“孝”。如果說“日久見人心”,日常生活中細水長流式的盡孝已經相當可貴,那么面對險惡的遭遇、困苦的環(huán)境之時,在經歷了嚴峻考驗后的孝心依舊持久堅定,這種“真金不怕火煉”的孝道更值得欽佩。

 


懷橘遺親

《二十四孝》文化(圖13)

       后漢陸績,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術出橘待之,績懷橘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綠橘,遺母報乳哺。

【譯文】

       東漢的陸績,年僅六歲的時候,去九江晉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將兩個橘子藏在袖子里。拜別時,不慎橘子掉在地上。袁術說“陸郎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怎么還要懷藏主人家的橘子?。俊标懣児蛟诘厣匣卮穑骸拔夷赣H愛吃橘子,想帶回去讓母親嘗嘗?!痹g對此十分驚奇。

【譯詩】

孝順父母個尊敬兄長都是人的本性,人間六歲兒童都知道而且能夠遵循。
陸績把主人招待他的橘子懷藏兩個,帶回家給母親品嘗以報答哺育之恩。

【評語】

       一般來說,孩子孺慕父母乃是天性,我們經??梢钥吹?,兒童因為年紀小不懂與人分享,卻會將自己珍愛的東西拿給父母??上У氖呛芏喔改笡]有抓住這種機會因勢利導,將孩子教育成為大方、孝順的人,反而不恰當地將自私自利的種子埋在孩子的心田。孝順長輩的意識要從小正確培養(yǎng),從小事做起,同時也要注意與處理其他社會關系的教育和諧進行,讓孩子能潛移默化地接受孝順的觀念,并能自然而然地外化為自發(fā)的行動。

 

為母埋兒

《二十四孝》文化(圖14)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逼薏桓疫`。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strong>

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
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譯文】

       漢代的郭巨,家境貧寒。有個三歲的兒子,郭巨的母親常常少吃,以省下食物給這個孩子。郭巨跟妻子說:“咱家貧窮,供養(yǎng)不好母親,兒子又分吃母親的食物,何不埋了這個兒子?兒子可以再生,母親不可再有?!逼拮硬桓疫`抗丈夫的說法。于是郭巨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的時候,忽然見到黃金一釜,上面寫著:“上天賜給孝子郭巨,官家不得取走,民眾不得奪去?!?/p>

【譯詩】

郭巨為了供養(yǎng)好母親,要埋掉兒子愿母生存。
忽見得天賜黃金一釜,從此后光彩照耀寒門。

【評語】
       正如魯迅先生對這個故事予以無情嘲諷那樣,在現代人看來,這種“殺一人救一人”的行為是違背人倫,令人難以接受的,而且故事中“埋兒”的舉動有可能引發(fā)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是其孝道的一個悖論。但是從古人的角度來說,因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所以希望用一種極端的故事,以求得人們在驚奇詫異之外能有所省察,這種敘事心理卻是合乎其正常邏輯的。我們在檢討這個故事當中不人道因素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一種“盡己所有以侍奉父母”的堅決之心。

扇枕溫衾

《二十四孝》文化(圖15)

       后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xiāng)人稱其孝。躬執(zhí)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
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

【譯文】

       東漢的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他非常懷念,鄉(xiāng)里人都盛贊他孝順。他做事勤懇,不怕辛苦,對于父親非常孝敬。夏天炎熱,他就為父親扇涼枕頭和睡席;冬天寒冷,他就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窩。太守劉護表彰了他,覺得他的孝行超越了尋常。

【譯詩】

冬天冰霜寒冷季節(jié)為父親溫暖被窩,夏天酷暑炎熱季節(jié)把父親枕席扇涼。
小小少年就知道作為兒子該做什么,真是千年萬代的孝順之子----黃香。

【評語】

       未成年人受限于體力、腦力等客觀條件,能為父母做的其實很少,但是從生活小事上表現出自己的孝心,這并不是無法做到的事情。在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現代社會,生活也越來越發(fā)便利,為人父母者,固然舍不得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但是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方面,激發(fā)、培養(yǎng)他們的孝心,引導、鼓勵他們的孝行,比如讓其子了解父母的辛勞并分擔適當的家務勞動等,這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品性教育。

 


拾葚異器

《二十四孝》文化(圖16)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辟\憫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與之。

黑葚奉萱闈,啼饑淚滿衣。
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譯文】

       東漢的蔡順,少年喪父,侍奉母親十分孝順。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他只得拾桑葚充饑,用不同的容器盛放。一天,巧遇赤眉軍,兵士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成熟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未成熟桑葚留給自己吃?!背嗝架姂z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二斗白米,一只牛蹄帶回家。

【譯詩】

黑色的桑葚侍奉給母親充饑,兒子饑餓難忍流淚沾滿衣裳。
赤眉軍了解到了蔡順的孝心,贈送白米和牛蹄給他帶回去。

【評語】

       將桑葚按生熟分別放置以區(qū)別給自己吃和給母親吃,在這樣似乎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背后,蘊藏了多么深沉的孝思!在物質條件極其匱乏的情況下,依然能做到將能力范圍之內較好的東西用于奉養(yǎng)父母,不計較物質利用率的高下,也不計算行為回報值的大小,一切純粹出于較本真的孝心,這樣的孝順沒有華麗的裝飾,沒有造作的表演,反而更顯得樸實無華而又彌足珍貴。

 

涌泉躍鯉

《二十四孝》文化(圖17)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

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 
子能事其母,婦更孝于姑。

【譯文】

       漢代的姜詩,非常孝順母親。妻子龐氏,侍候婆婆尤為謹慎細致。母親喜歡飲江水,妻子就去距家六七里的地方取來江水供婆婆飲用。母親又喜歡吃魚,夫婦就經常做,但是,母親又不一個人吃,于是夫婦請來鄰居老母共同食用。有一天房屋一側忽然涌出泉水,味道如同江水,每天又躍出兩條鯉魚。夫婦就用這泉水和魚供母親受用。

【譯詩】

屋的一側忽然涌出甘泉,每天又有兩條鯉魚躍出。
這樣兒子就能照料母親,媳婦也就會更孝順婆婆。

【評語】

       這個故事引人注目的是夫妻雙雙都孝順,不僅兒子孝順母親,兒媳更是孝順婆婆。受到歷史、文化等因素影響,《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以男性角度出發(fā)來談孝道,在家庭夫妻關系中也強調兒媳對公婆的孝順,沒有談及女婿對岳父母的孝順。而現代家庭夫妻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都是對等的,特別是雙方都為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普遍,如果在乎孝順問題上區(qū)別對待“你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不能一視同仁,那么就會引發(fā)諸多矛盾沖突,這對維護家庭穩(wěn)定、營造和睦氛圍是非常不利的。

 


聞雷泣墓

《二十四孝》文化(圖18)

       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殯葬于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懼?!彪[居教授,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至廢《蓼莪》之篇。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
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譯文】

       魏晉時的王裒,侍奉雙親十分孝順。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哭泣,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彼虝鴷r,每當讀到《詩經》看到《蓼莪》篇,就會淚流滿面,之后他的學生也不忍再讀這首詩了。

【譯詩】

慈母在世時就生怕聽到雷聲,死后冰冷之魂宿在黑暗墓中。
每一次聽到打雷就跑到墓地,圍繞墓地轉上千次安慰母親。

【評語】

       人死如燈滅,生者所做的事情,對于死者來說并無實際意義,應該說更像是生者的一種心愿寄托。然而死亡并不能輕易將一個人在世界上的痕跡抹去,在與之有深刻感情的他人的記憶當中總會為之留存著位置?!对娊洝ば⊙拧ば⊥稹吩亣@道:“我心憂傷,念昔先人?!睂τ谀切┬㈨樦藖碚f,對于父母的感情并不隨著父母的離世而有所減退,其孝心孝行或保留著舊有習慣,或類推至相似情境,這樣的孝更稱得上是完完全全的孝。

 


乳姑不怠

《二十四孝》文化(圖19)

       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咸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愿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梳。
此恩無以報,但愿子孫如。

譯文】

       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紀大了,沒有牙齒。祖母唐夫人,她每天為婆婆梳洗,并到堂前給婆婆喂乳。婆婆雖然不能吃飯食了,但多年來一直身體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她把一家老少都召集到跟前,鄭重地說:“我用什么也報答不了兒媳婦的恩德,但愿兒媳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我就知足了。”

【譯詩】

崔家兒媳婦唐夫人非常孝敬老人,每天早晨都給婆母梳洗喂乳。
這種恩德是用什么也報答不了的,但愿子孫都能保持這種孝敬。

【評語】

       這個故事當中沒有像《二十四孝》中的其他故事一樣出現男性成員主導的畫面,反而更顯得媳婦媳孝婆慈的純粹自然,婆媳之間互相愛護而彼此親厚。婆媳關系歷來是中國家庭內部人際關系的一個難題。在古代,大部分婆媳的家庭地位并不平等,社會也一面倒地強調兒媳對于婆婆的孝順,而鮮少反向考慮兒媳的訴求,現代社會的情況雖大有不同,但是也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只有像這樣做到"以我心換你心",各自"愛屋及烏",才能保證婆媳關系的穩(wěn)定和融洽。

 


臥冰求鯉

《二十四孝》文化(圖20)

       晉王祥,字休征。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譯文】

       晉代的王祥,字休征。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不仁慈,在父親面前多次說王祥壞話,由于這個緣由他失去了父親的關愛。一次繼母想要吃活的鯉魚,當時正逢天寒冰凍,王祥脫了衣裳,臥在冰上,想用身體化掉冰后弄到活魚。冰忽然自己融化了,跳出兩條鯉魚,王祥將鯉魚拿回家里供繼母食用。

【譯詩】

繼母對前妻的兒女不慈善人間常有,王祥這樣孝順不渝的子女天下絕無。
多少年過去了直到在今天的河水上,還能看到當年王祥臥冰求鯉的痕跡。

【評語】

       《論語·憲問》中記載,孔子曾說過:“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要以公平正直的態(tài)度對待傷害自己的人。父母對自己有養(yǎng)育之恩,固然要盡力回報,而像這個故事中的父母并不慈愛,孩子卻不是以怨報怨,其所堅持的正是為人子女的本心。?融冰?的情節(jié)其實也代表了這樣一個隱喻:人心都是肉長的,以一片赤誠待人,遲早有一天總能融化那凍僵了親情的堅冰。

 


恣蚊飽血

《二十四孝》文化(圖21)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
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譯文】

       晉代的吳猛,年方八歲,非常孝順父母。他的家境貧寒,睡覺的地方沒有蚊帳。每到夏天夜間,很多蚊子咬人。吳猛讓蚊子任意地咬自己,吸血吃飽,雖然蚊子很多,卻不驅散,唯恐蚊子飛離自己去咬父母。愛護父母之孝心真是到了極點。

【譯詩】

夏天夜間睡覺的地方沒有蚊帳,很多蚊子咬自己然而卻不肯驅趕。
讓它們隨意地咬自己吸血吃飽,免得飛到父母那里去咬二位老人。

【評語】

       俗話說“寒門出孝子”,在物質條件缺乏的時候,往往反而能讓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子女對于父母的孝順在缺乏物質體現的情況下更能反映出其真心實意。這個故事中以己身引蚊的舉動看似幼稚,其實正反映出兒童簡單而直接的“愛護父母、為父母分擔憂苦”的心理。對于衣食無憂的現代人來說,怎樣從初始就呵護好孩子的赤子之心,并讓其在日后的成長中不忘本心,不失本性,能將父母對于孩子的親情“反哺”給父母,這不是一味“給孩子較好的”所能奏效的。

 

扼虎救父

《二十四孝》文化(圖22)

       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杰粟,父為虎曳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才免于害。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離饞口中。

【譯文】

       晉代的楊香,十四歲的時候,有一次跟隨父親楊豐去田間收割糧食。父親被老虎撲倒后拖拽而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赤手空拳,但是,一心想救父親的他不顧一切,急忙跳上前,用盡力氣,掐住老虎的脖子拼命搏斗。老虎終于倒下了,只得放下他父親跑了,楊香的父親這才幸免于難。

【譯詩】

楊香父子在深山碰到白虎,楊香努力進行殘酷的搏斗。
父子二人都沒有受到傷害,勇敢的楊香使父脫離虎口。

【評語】

       正如《呂氏春秋·孝行覽》中所說,“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孝順”在日常生活中也許不難做得很好,而在突發(fā)事件中就要考驗孝心的含金量了。人在危急關頭往往能爆發(fā)出驚人的潛能,故事的主人公還是一個半大孩子,卻能面對猛虎的攻擊英勇搏斗奮不顧身,這不僅是勇氣的勝利,更是親情的勝利。在現實生活中,固然要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意識,而同樣重要的是,應該鼓勵孩子有所擔當的勇氣。

 


哭竹生筍

《二十四孝》文化(圖23)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愈。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譯文】

       晉代的孟宗,少年喪父,母親年老病重,時值嚴冬,想吃鮮筍做的羹湯。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抱竹哭泣。他的孝心終于感動了天地,片刻間地面開裂,長出數莖竹筍,孟宗采回做成羹湯,奉給母親,母親喝了后便病愈了。

【譯詩】

眼淚在寒風中滴落,幾根竹子冷落凄清。
片刻之間冬筍長出,天意較終報得平安。

【評語】

       冬天出筍并非罕有,只有由孝子哭泣而得就帶上了一些神異的色彩,但是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個故事寄托了達成孝子心愿的良好愿望,更顯示了孝順之心的巨大力量?,F代人往往會對這些情感意味濃厚而“科學性”不足的故事不以為然,卻忽略了故事深層勸人向善的譬喻屬性,其實聯系到現實生活,并不缺乏孝心超越常人所不能為的非凡事跡。對于孝心可以創(chuàng)造感天動地的奇跡,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持懷疑的態(tài)度,而是要內化為具體行動的信心和動力。

 


嘗糞憂心

《二十四孝》文化(圖24)

       南齊庾黔婁,為孱陵令。到任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y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道縣未旬日,椿庭遘疾深。
愿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譯文】

       南朝齊代的庾黔婁,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xiāng)?;氐郊抑?,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y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鼻瓓溆谑蔷腿L父親的糞便,發(fā)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他夜里跪拜北斗星,祈求以己身代替父親去死。
 
【譯詩】

庾黔婁赴任縣令沒滿十天,父親的病勢就已經轉重。
兒子回家愿以身代父去死,深憂跪拜北斗祈求好轉。

【評語】

       同是“嘗糞”,勾踐之于夫差是充滿了復仇者的機詐,這里卻是滿溢出為人子女者的憂慮。這種在現代人看來“不衛(wèi)生、不科學”的舉動,雖然已經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發(fā)生,但是和孝順的子女在父母生病時到處尋醫(yī)問藥乃至“病急亂投醫(yī)”、燒香拜神等行為也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子女對于父母疾苦恨不能以身代之的深切感情。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面前,人們較終總是無法抗拒的,但是在盡量延緩這一過程的行動當中,卻可以極盡人力而為之,這就是孝順與否的試金石了。

 

滌親溺器

《二十四孝》文化(圖25)

       宋黃庭堅,元祐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
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譯文】

       北宋的黃庭堅,是宋哲宗元祐年間的太史,非常孝敬老人。雖然官高顯耀,但侍奉母親至誠至孝。每天晚上,他親自為母親洗刷便桶,沒有一刻不盡孝子之職。

【譯詩】

官高顯貴天下聞,一生至城盡孝心。
親手為母洗尿盆,不用婢女和妾侍。

【評語】

       親自洗刷便桶,這在平常人家并不少見,但聯系到故事主人公已經身居高位、婢妾成群的背景,這樣的舉動就非常難得了。在現代社會,因為要受制于時間、效率等具體條件,侍奉父母時事無大小親力親為很難做到,尤其是在個人地位越高、責任越大、事務越繁忙之時更是如此,但是很多微小的地方卻是需要子女用心留意才能照顧到的,很多時候父母也并不求子女提供優(yōu)厚的物資享受,而只要子女有貼心的舉動、暖心的話語就已經滿足了。


標簽:
?